學習音樂可以開發(fā)孩子的語言天賦!
每周上5個小時以上的音樂課,堅持至少兩年,孩子將能更快更準確地分辨不同的聲音,尤其是在背景噪音的情況下。音樂可以對大腦產生積極的影響,促進學習,但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音樂訓練可以幫助重塑大腦,加強音義聯(lián)系,這是寶寶學習說話的必經過程。所以家長要適當讓孩子接觸一些音樂。
學音樂不是學樂器。
說到音樂學習,很多家長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孩子學鋼琴,這是一種狹隘功利的音樂觀。音樂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和生命形態(tài)的一種方式,而演奏樂器只是音樂活動的一種形式。但是很多家長往往把樂器演奏當成音樂活動的全部。其實對于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,純技術性的樂器學習只是讓孩子學到了使用某種樂器的一點技巧,并沒有給孩子很好的音樂體驗,甚至會破壞他在音樂上的創(chuàng)造力和想象力,Z后變成一個沒有樂譜不會彈鋼琴的孩子。

學音樂是為了體驗。
音樂是一種感覺,一種即興創(chuàng)作,是一種與動作、舞蹈、語言等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。,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演奏技巧或者某一首歌曲演唱技巧,更是為了表演。學習音樂更多的是讓孩子獲得各種體驗和感受:體驗音樂本身的美,包括音符美、旋律美、歌詞美,同時從音樂中體會悲喜、憂喜等不同的情緒。不一樣的音樂也能讓孩子體會到新疆姑娘的熱情,蒙古草原的遼闊,春天萬物復蘇...孩子們在音樂中跋山涉水,放飛想象,增長樂感。這就是孩子學習音樂的目的。
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。
音樂學習只是幼兒期兒童音樂活動的一種教育手段。就是讓孩子通過音樂學習,提高語言表達、數(shù)字概念、肢體協(xié)調和與人溝通的能力,也就是“通過音樂智能發(fā)展其他八智能”。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就有這樣的功能。一般來說,幼兒園音樂活動包括歌唱、音樂欣賞、主題活動、樂器表演等。唱歌不是讓孩子唱準,而是讓孩子體驗唱歌的快樂;音樂欣賞是為了提高孩子對美的感知;主題活動是培養(yǎng)孩子動作協(xié)調和溝通能力的好方法。